加入收藏 返回上页  
 
         艺术资讯
 

 全部
 市场行情
 视频
 观点
动态
 评论


【 动态 】郭子良书法—《极高明而道中庸》

发布时间:2011-7-2 10:15:29

 

郭子良书法—《极高明而道中庸》

尺寸:三尺全开

      引用  庄隐极高明而道中庸

   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一个标志性的学说,同时也是历来被误解最多、招致诟病最多的学说。那么,是否儒家的中庸之道真的就是一种混世学问呢?还是另有玄机?我们不妨一探究竟。

    孔子,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,主张中庸之道,认为无论做什么事,都要适可而止,恰到好处,既不要超过一定限度,又不能浅尝辄止。有一次,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坐在一起闲谈,谈到对其他弟于看法时,子贡问道:“老师,颛孙师(子张)和卜商(子夏)两个人,谁更好一些?”孔子回答说:“颛孙师,做事过了头;卜商,做事有点不够火候。”子贡说:“那么,是颛孙师好一些吗?”孔子说:“过分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。”

    过犹不及,这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,两种都是不符合“度”的表现,“适度”才是最好的,所以,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的是度的艺术。孔子对“中庸之道”是极为赞赏的,他曾这样说道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就是说,中庸作为一种美德,简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绝佳水平,可惜的是现在的一般百姓已经很久不能明白中庸的道理了。

    孔子带着学生们去参观鲁桓公宗庙,在案上发现一只奇形怪状的酒壶。孔子问守庙的人:“这是什么酒器?”守庙人回答说:“是君王作为座右铭用的酒壶。”孔子说:“呵!我知道它的用处了!”他回头对弟子说:“快把清水灌进这洒壶里。”

   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,孔子将水徐徐注人酒壶,大家都在一旁屏息静观:只见水注入不多时,壶身开始倾斜;当水注到壶身的一半时,酒壶立得端端正正;水注到壶门,壶就砰地一声倒了。大家都莫名其妙,望着孔子。孔子叹息说:“世界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呵!”子路问:“老师,这酒壶虚则倾,中则正,满则覆,这其中有何哲理?”

    孔子严肃地说:“做人应和这只酒壶一样:空虚愚昧,无以自力;聪明博学,要谦逊不骄;勇猛有力要装作怯弱胆小;富庶强盛,要注意勤俭节约。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,截长补短,正是这个道理。孔子借鲁庙的怪酒壶,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: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一个确定的“度”——事物的界限、分寸、火候。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。当事物处于正常状态时,它是适度的;一过“度”,事物就要走向反面。

   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,儒家讲的中庸绝不是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,无原则的放任自流,更不是什么韬光养晦、明哲保身,这些恰恰是不符合“度”的艺术、与中庸之道相矛盾的表现,它们不是过头了就是还不及。《中庸》记载孔子说: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无忌惮也。这就说得更加明白了:君子行中庸之道,小人反中庸之道。君子的中庸是根据不同的时机和情况变化“度的艺术”而始终保持中道,小人却是无所忌惮为所欲为。

    儒家“四书”之中就有一本书专以“中庸”为名,全书都在讨论中庸之道。书中说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!”这是对中庸之道的最准确说明和最高评价。后世程子解释得好:“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;中者,天下之正道;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”


 
 
Copyright@2010-2011.All rights reserved.鲁ICP备1020859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