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返回上页  
 
         艺术资讯
 

 全部
 市场行情
 视频
 观点
动态
 评论


【 动态 】郭子良:国宝老人不老情,追思潘又泉先生

发布时间:2018-3-8 14:07:32

 

追 思——

    在2015年3月份德高望重的鹿邑文化教育界泰斗潘又泉老先生离我们而去。今年是潘老三周年祭,作为门生郭子良先生为潘老出版作品集并为该书做序《国宝老人不老情》,追思潘又泉先生。


潘又泉先生是我的恩师。

潘先生1924年7月生,河南省鹿邑县人,教育家、当代诗人、学者、书画篆刻艺术家,曾担任多届鹿邑县政协副主席,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副会长,被誉为“国宝老人”。2015年3月,潘先生因病逝世,享年91岁高龄。

记得恩师卧病我去探望时,先生还显得精神矍铄,在病床上对我殷殷嘱咐不已。未曾想在几月之后,先生就驾鹤西去。时光飞逝,先生离开我们很快就到三个年头了,每每想起先生,我仍然不能自己。如今要给先生出版作品集,看着那一幅幅熟悉的作品,和先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又一次次浮现在眼前。


   《潘又泉诗书画印集》


      国宝老人不老情

     《潘又泉诗书画印集》序 郭子良


先生一生从教,始终倾心生他养他的土地,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,寒来暑往,披星戴月,从未曾有过丝毫怨言与争名逐利。他常说,只要有一颗火热的红心,就可以为时代发展舔砖加瓦。他呕心沥血的灌溉,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,扎根在社会的各岗位,为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“此去雄心何所寄,甘为四化育英群!”先生在《得平君信三首.其二》抒发了他一生的追求和志向。

我幼时便拜先生门下,与原监察部副部长左连壁先生、中国剧院院长毕启亮先生是同门师兄弟。记得初见先生时,其相貌清瘦甚至略显文弱,但精神极好,思维敏捷且幽默诙谐,不讲虚玄与世故。他总是认真的听我提出诸多的疑惑,然后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,其治学严谨的态度,让我万分崇敬。

先生被世人誉为“国宝老人”,缘由他天资聪颖,博学多才,满腹经纶。《道德经》、《山海经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四书五经》、《楚辞》、《尔雅》等数百部经典国学著作,先生能倒背如流。讲学答论先生总能究其文化本源,直指精髓。

     先生涉猎颇广,外文、地理、绘画等也是十分了得。记得有次上课讲授世界历史,其拿起粉笔便在黑板上绘出世界地图,我逐一校过,无一误差。讲课时先生还用英文标注,中英结合,语言风趣,即使是把这堂课听到天黑,大家也是感到不过瘾。


    潘又泉先生


            潘又泉个人书法展在郑州二七塔隆重举行


     每次听先生宣讲学问都会深深沉醉其中,甘之如饴。他寓教于乐、文史结合的教育方式,总让人在开怀大笑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。幼时启蒙,获益匪浅,直至成年以后,如遇不惑,也总是会再三请教恩师。

       2013年,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《走遍中国》栏目专题采访时谈到:“所谓长寿,即是要有良好的心态:自然无为。”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四个字。先生这一生,历经沧桑,正是因为有这样“自然无为”的心态使他能在一次次的大风浪面前不曾倒下。先生的“无为”是“上善若水”的品性,春风化雨,浸润万物。


先生学养极厚,在诗词、书法、绘画、篆刻等方面皆有造诣。

先生的诗词是岁月的陈酿,黑夜里鞭策自己,是灵魂与生命的交织,熔铸出刻骨铭心的历史。他在《喜读报》【1978.12于西华枕上】中言“加我数年回社会,原为四化掏红心。”那是文字与思想的碰撞,谱写出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就是这样一颗红心,让他在文革中浴火重生。

《悼周总理》、《夜听自卫反击战报军广播有感》、《读三月十八日人民日报“灿烂的红花”有感》等诗词,让人在字里行间,切身感受那触动人心的历史气息。“山川江河留骨灰,长天日月照忠魂”,写出了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;“却教宵小识高下,喝令南天动响雷”,似乎让人重回到那遥远的峥嵘岁月;“宁为真理死,红花开万代”,又让人感受到那格物致知的精神。

先生的诗是地里长出的庄稼,是来自生活最质朴的感情,氤氲着翻天覆地的气息:“一座小院,瓦房几间,风也安然,雨也安然......如今生活在乡间,不是神仙,胜似神仙。”一首《农民之歌》,呐喊出千千万万咱中国老百姓感激的心声。先生的诗是社会变迁的记载,是时代的印记,是生命的吟唱。

先生酷爱书法,曾在1983年5月所作《咏字》中直言“字外功夫字上看,功夫要靠字来传”。不仅如此,他一有时间便会遍访碑帖,仔细揣摩其中的法度意趣,有时因为一个字琢磨上好一阵。那时候的书法展览不像今天这样繁荣,但是只要有时间举办展览,先生肯定要精心准备一番,就如其中诗所言:“临老竟能逢盛世,喜讲书艺颂中兴!”

先生常说,“书法之大成,便是使观者如得其情,如感其心,生动浑厚。”先生的书艺精湛,尤以行草最为出众,字里行间充满自尊与傲骨,乾坤清气,文人风度,其狂放洒脱,刚柔并济,愈到晚年,愈发灵巧清隽,雄强恣肆。

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韧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这是清人郑板桥对竹的描绘,也是对先生一生风骨的写照。

先生爱竹。在他存世不多的墨宝之中,以竹居多。其画竹,多不乱,少不疏,体貌疏朗,笔力劲峭。先生对竹有不同于别人的领悟,君子气节,坚贞孤傲,历严寒不凋。观其竹,如与坚毅高洁的君子对话,清气摇曳,怡然自得。

古语有云:“贤者所怀虚若竹,文人之气静如兰。”此言形容先生最是合适。

先生研读老子文化八十余载,弘道传道,孜孜不倦。他所译注的《道德经刻译》一书通俗易懂,为后来学习研读《道德经》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,深受读者欢迎。

先生因在中学时代跟畸书耕先生学过篆刻,激发了他对篆刻无比的热爱和刻苦钻研,大学时捡些破砖头篆刻,竟也发表见报,艺禀天赋展露无余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潘又泉先生在家中篆刻《道德经》


先生退休后开始篆刻《道德经》,有时先生自己去南京或杭州背石头,有时后携带师母一起去开封、郑州背石头,刻完了去背,背回来又刻,八载春秋,往来不断,废寝忘食,用掉2000多方次石料,以石700余方,篆刻《道德经》五千言全文,成就了一桩以艺弘道的盛举。

感恩先生的后人,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潘先生的子女及外孙女的大力支持,他们长期用心收集整理先生的各项资料成就,令人感动。

哲人虽逝,风范长存。先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引用过《道德经》中的一句话:“死而不亡者寿。”此次结集先生的部分作品出版,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,也算是对先生一生传道最好的纪念吧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二零一八年元月于北京


作者简介:

郭子良 号退庵、耐堂,别署白丁山人、惠河居士。

       1966年生于河南柘城。中国实力派书画篆刻家,大学本科学历,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、中央美术学院、北京画院,师承王培东、李逸野、赵振乾、潘又泉先生。


现任:

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书画工作委员会会长

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画院院士

《中国艺术博览》杂志社社长兼主编

中国艺术版权银行顾问两岸文化艺术联盟顾问

北京东方红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主席

郭子良艺术馆名誉馆长

北京双木楼画院院长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

国家一级美术师

         郭子良是中国实力派书画艺术家,精书法篆刻绘画。他的书法作品浑厚遒丽,形神兼备且韵味无穷,尤擅行草长卷。绘画作品格调高古、清朗简远,继承了传统水墨画的高古神韵,又与现代美学思想相融合,形成了独树一帜的“郭氏水墨画”。篆刻艺术宽博厚重、鬼斧神工;大匠风度,展于方寸。

         近十几年来,大量作品在中国、韩国等地展出并获奖。是中国当前艺术成就突出,影响较大的中国书画艺术家。所书《福》字被誉为“************福”(与康熙皇帝的“天下第一灵验福”、张海的“************俊美福”并称为中国“三福”)。199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,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



 
 
Copyright@2010-2011.All rights reserved.鲁ICP备1020859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