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返回上页  
 
         艺术资讯
 

 全部
 市场行情
 视频
 观点
 动态
评论


【 评论 】管见郭子良先生之行草《心经》

发布时间:2012-6-19 9:19:43

 

 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,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,其书法也因应这条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着人们对它的追求。汉字字体的演变,可以概括为:甲骨文---篆书---隶书---楷书。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形,即行书和草书。在行书和草书间,还夹着行楷和行草。这些都是顺着历史的进步演化而来的文明成果。秦汉时,篆书到隶书的变化,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,是字形结构变化的一大飞跃,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,而推动这一被人们称为“隶变”的重大改变的动力,便是“大众阶级”追求的简约和书写的快捷。汉字字体演变到现代,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是选用行书(行楷和行草),究其原因大抵也是如此吧!这是一个新气象,或可称为“行变”。今天的人们能否体悟到或触摸到这一历史的本质呢?

  郭子良先生的行草就顺应了当代这一演变的趋势。观先生的行草,其简约和快捷,在当代书法家中是不多见的。先生行草秀美飞动,不约束,志意移动处,显出放逸生奇的景象,其运笔的精熟绝妙,令人心仪。读他的行草,是一种享受。

  我在北京的荣宝斋和威海的双木楼画院,曾多次见过子良先生的行草作品,闲暇时常去驻足观赏。每每寻思:先生匠心独运的放逸之气缘何而来?我似乎从最代表先生行草风格的《心经》中找出些端倪。先生所书的《心经》为四大屏幅,每幅长宽约6尺x 1.5尺,整篇《心经》260字,大体均布于四幅中,每字方寸犹如少儿手掌般大小。先生从起笔至末尾最后一字收笔,真若清涧长源,流动萦回,张弛有度,任于造化,一气呵成。至于惊龙骇兽奔腾拿攫 之势,心手一体,志意飞动而翰墨随变,写到极处神力犹未尽时,常有回笔一带,更显畅瀚淋漓,放逸之气扑面而来。我想作者在创作时心境和运笔的功力,肯定在年少时就早植慧根,其后几十年的历练修为,为作者奠定相当扎实的根基。另外,先生的运笔之妙,除了指掌拿捏颇见功夫外,更多以腕的力量倾注其间,这或许是其行草灵动放逸的又一原因吧!

  我与子良先生其实并不相识,听友人说他常在江河湖海间采风游学,遍临历代碑帖,笔耕不辍,且为人很是谦和,不图名利。我因俗务几次与先生擦肩而过,迄今想来扼腕叹息,但今人仰慕王羲之,非要亲见斯人吗?字如其人也者。

  当代草书大家李逸野先生曾为子良先生的书法作过评,字里行间彰显出先生的率直与真诚,他诫勉子良先生“勿忘真诚,保持童心”,此语中的“真诚”不难解,惟有“保持童心”一句,难道不是所有芸芸会众们应退而深省的吗?

 
 
Copyright@2010-2011.All rights reserved.鲁ICP备1020859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