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返回上页  
 
         艺术资讯
 

 全部
 市场行情
 视频
观点
 动态
 评论


【 观点 】怀素 生平及作品《自叙帖》赏析

发布时间:2010-12-20 14:22:13

 

怀素,字藏真,湖南零陵郡人。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(737),立于德宗贞元十五年(799)。因他三家为僧,书史上称他“零陵僧”或”释长沙”。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,他的草书称为“狂草”,用笔圆劲有力,使转如环,奔放流畅,一气呵成,和张旭齐名。后世有“张颠素狂”或“颠张醉素”之称。

《高僧传》记载,怀素的曾祖父钱岳,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,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,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。陆羽《怀素别传》说:怀素的伯祖父释惠融也是一个书法家,他学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,所以乡中称他们为“大钱师,小钱师”。

怀素生得眉清目秀,自幼聪明好学,做事少年老成,甚得父母钟爱。因此人人说他“学必成功,才当逸格”。 怀素十岁那年,“忽发出家之意”,急得双亲唉声叹气,想阻止也阻止不了。所谓“猛利之性,二亲难阻”。他在《自叙帖》单也说:“怀素家长沙,幼而事佛,经禅之暇,颇好笔翰。” 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惊人的。李肇《唐国史补》中曾描写道:“怀素好草书,自言得草圣三昧,弃笔堆集埋于山下,曾曰‘笔冢’。”《怀素别传》说:怀素家贫,家里买不起纸,只好在寺里的墙上、衣帛上、器皿上练字。又说,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,剪其叶以供挥洒。后来又做了一块漆盘和一块漆板,写了擦,擦了写,以致把盘、板都写穿了。怀素“弃笔成冢,盘板皆穿”的勤学苦练精神,难怪李肇说他“有笔如山墨作溪”。

怀素草书的名气,在青少年时代已经远近闻名。当时有位朱逵处士,听说少年和尚草书有名,特从远处赶来衡阳,拜访怀素,并赠诗道:“衡阳客舍来相访,连饮百杯神转王。”“笔下唯看激电流,字成只畏盘龙走:怪状崩腾若转蓬,飞丝历乱如回风。……于今年少尚如此,历睹远代无伦比。……”永州太守王邕也亲自登堂拜望怀素,赠诗道:“衡阳双峡插天峻,青壁巉巉万余仞。此中灵秀众所知,草书独有怀素奇。怀素身长五尺四,嚼汤诵咒吁可畏。铜瓶锡杖倚向庭,斑竹秋毫多逸意。……我牧此州嘉相识,又见草书多慧力。怀素怀素不可得,廾卷临池转相忆。”

(一)向李白求诗
  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),怀素二十二岁。这年李白已五十九岁,在巫峡遇赦后,从长流夜郎乘舟回江陵。在南游洞庭潇湘一带时,被怀素找到求诗。两人虽是忘年交,李白精神十分振奋,当即写了一首《草书歌行》,赞扬他:“少年上人号怀素,草书天下称独步。墨池飞出北溟龟,笔锋杀尽中山兔。……起来向壁不停手,一行数字大如斗。恍恍如闻神鬼惊,寸寸只见龙蛇走。左盘右蹙如惊电,状同楚汉相攻战。湖南七郡凡几家,家家屏障书题遍。王逸少,张伯英,古来几许浪得名。张颠老死不足数,我师此义不师古。古来万事贵人生,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。”

(二)拜访邬彤
  次年,怀素北上岳州。《自叙帖》上说得很清楚。“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,所见甚浅。遂担芨杖锡,西游上国,谒见当代名公。错综其事,遗编绝简,往往遇之。豁然心胸,略无凝滞;鱼笺绢素,多所尘点。”
  他到了南昌,写了一首《洪州诗》,抒发胸中的抱负。此诗已佚,只在宋代董迪的《广川书跋》中留下了“汉家聚兵楚无人”一句。董迪解释道:“怀素似不许右军得名太过,谓‘汉家聚兵楚无人也’,其与阮籍言‘世无英雄,遂使竖子成名’气也略等矣。”可知怀素胸怀大志,要超过前人。
  邬彤是怀素的表叔,怀素便拜表叔为老师。邬彤是张旭的学生,颜真卿的同学。邬彤便把他留在家中,把张芝临池之妙,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,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,一一给怀素讲解;邬彤又将作字之法的一个“悟”字教给怀素。所谓“悟”,就是要抓住自然界的某些现象,如山峦、鸟兽、虫鱼、花果、日月、星辰、风雨、雷霆等等,加以观察、分析、研究,从中得到某种启发或感受,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灌注在草书之中,因此获得了许多成就。
  一天,怀素要辞别而去,邬彤对他说:“万里之别,我无一物相赠,很感抱歉,我想有件宝赠送您。”当时传说,邬彤藏有王羲之的《恶溪》、《小王》、《骚劳》三帖,这是无价之宝,怀素认为表叔将以此物相赠,可是临走时,邬彤对怀素道:“草书竖牵,似古钗脚,勉旃!”意思是说草书的直连(如竖),应像古代的钗脚那样的古朴圆浑,希望你勉励吧!原来就是这么一句宝贵的临别赠言。

(三)看“夏云随风”
  怀素离别了邬彤,这次是应礼部尚书张谓的邀请,去京城长安。唐代任华有诗记载道:“狂僧,狂僧,尔虽有绝艺,犹当假良媒,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,如何得声名一旦喧九垓。”古人说: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。”怀素对邬彤的谆谆教诲是刻骨铭心的。有一天,怀素看见几块浮云,像棉花团似的一朵朵分散着,映照着温和的阳光,云块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辉,太阳已被浮云遮蔽住了,不禁令他忆起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”的李白诗句。一会儿这些积云又很快地消散了,它们又成为扁球状的云块,云块间露出碧蓝色的天幕,远远望去这些白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,一会儿像奔马,一会儿像雄狮,像大鹏,有的像奇峰。忽然乌云密布,雷电齐鸣,风雨大作。这时候他恍然想起邬老师说的一个“悟”字,我何尝不可把这些夏云随风的变化运用于狂草之中呢!正如《怀素别传》所说:“吾观夏云多奇峰,辄常师之。”又说:“其痛快处如‘飞鸟出林’、‘惊蛇入草’,一一自然。”从此怀素的狂草,有了一个飞跃,冲破了王羲之、王献之受章草的影响束缚,创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风貌。

(四)看公孙大娘剑器舞
  《乐府杂录》记载:“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,僧怀素见之,草书遂长,盖准其顿挫之势也。”公孙大娘是廾元时有名的女舞剑家,她的弟子也擅长舞剑。诗人杜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写道:“先帝侍女八干人,公孙剑器初第一。”“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”诗中还说剑光明亮闪烁,好像后羿射落九日;舞姿矫健轻捷,犹如群神驾龙飞翔;舞剑开始时,前奏的鼓声暂歇,好像雷霆停止了震怒;舞罢时,手中的剑影好像江海上平静下来的波光。怀素看了公孙剑器舞后,大受启发。由此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、笔势往复中增强了高昂回翔之态;在结体上也加强轻重曲折、顺逆顿挫的节奏感。他的名气越来越大。

(五)向颜真卿求张旭笔法
  怀素四十岁至京兆,向颜真卿求教笔法,并请作序以“冠诸篇首”。《广川书跋》说:“书法相传至张颠后,鲁公(颜真卿)得尽于楷;怀素得尽于草。”怀素是通过颜氏而学到张旭笔法的。颜真卿说:我二十多岁时,曾游长安,师事张旭二年,略得笔法,自以为未稳。三十五岁,从醴泉罢职回来,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,继续求教。有次我再三要求张长史教笔法,长史许久不说,乃左右盼望,心情不舒畅而去,我跟在他后面,走到东竹林院小堂里,张公坐在床上,命我居于小榻边,说道:“笔法玄微,难妄传授,非志士高人,岂可言其妙!书之求能,且攻真草,今以授子,可须思妙。”
张旭举出“十二笔意”授颜真卿,颜之把“十二笔意”即“平谓横、直谓纵、均谓间、密谓际”等传授给怀素。

       又问怀素道:“你的草书除了老师传授外,自己有否获得感受?”怀素道:“贫僧有一天傍晚,曾长时间地观察夏云的姿态。我发现云朵随着风势的转化而变化莫测,或如奇峰突起,或如蛟龙翻腾,或如飞鸟出林,惊蛇人草,或如大鹏展翅,平原走马,不胜枚举,美妙无穷。”颜真卿说:“你的‘夏云多奇峰’的体会,使我闻所未闻,增加我的广识,‘草圣’的渊妙,代不乏人,今天有你在,后继有人了。”

(六)晚年撰经
  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。贯休诗:“师不谈经不说禅。”《唐释怀素食鱼帖》后李璜说怀素既食肉又食鱼。《金壶记》说他是“一日九醉”。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,“狂僧不为酒,狂笔自通天”,他志在“狂草”而已。
  怀素对佛学也很有研究:有位昙元德尊,从《律藏》中选编了一部《四分律》。相州日光寺有个叫法砺的法师也研究《四分律》,著有《四分律疏》。有一天,他听了怀素对《四分律》的解释,大为吃惊,感叹道:“我研习这书三年了,古人的义章错误实在太多,解释的任务要落在你的肩上!”从此怀素编撰《四分律开宗记》。怀素还懂梵文,能翻译。他的堂叔父钱起有诗道:“释子吾家宝,神清慧有余。能翻梵王,妙尽伯英(张芝)书。”

  晚年患风痹病,于贞元十五年圆寂,享年六十二岁。

       唐代僧人怀素,是一位狂僧,又是一个酒徒,更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。怀素以"狂草"出名,其草书,笔法瘦劲圆转,飞动自然,而法度完备。干百年来,有多少人称慕他惊心动魄的狂草;又有多少人羡慕于他的孤云野鹤般的云游生活。

  草书形成于汉代,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有章草、今草、狂草之分。章草笔划变化有章法可循,代表作如三国《急就章》。今草不拘章法,笔势流畅。狂草出现于唐代,以张旭、怀素为代表,笔势狂放不羁,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。

  有关怀素的资料缺乏。怀素只有两首诗传世。还有陆羽撰写的《僧怀素传》,颜真卿撰写的《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》,以及唐人李肇撰写的《国史补》,加上流传至今的怀素《自叙帖》、《藏真帖》等可以信以为据的传记性文字。唐代历史的最重要的两部正史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中,竞无片言只字来表述怀素的行迹。

  就怀素事迹本身来说,也许不够立一个传记,吃肉、醉酒、云游、随意挥洒,这是怀素一生最主要的事迹。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,更没有什么立身的政绩,总之,没有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言论与行为。中国人一向注重功名,轻视技艺,考察历代的人物传记,他们值得称道的地方,无一不是如此。

 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(唐开元25年),湖南永州(旧名零陵)人。怀素很小的时候,在零陵书堂寺受戒出家为僧,法号是怀素。

  怀素为什么年纪尚小就出家为僧,具体原因不明。今天的人们往往以为,可能是由于家境的原因,家境贫寒,无以为生,才选择出家,实际上并非都是如此。在唐代,出家为僧往往是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的途径。因为,唐代的寺院往往是文化繁盛之所,其中不乏高僧大师,在文化修养上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着超人的能力,投靠他们,无异于拜名师。另外,在唐代,出家为僧也往往有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,甚至条件还十分优越。唐代是佛教的大盛时期,佛教受到不同寻常的厚遇。寺院有自己的土地,也有自己的僧祗户,这样的户民要向僧曹捐纳一定的谷物;因此出家为僧,起码没有衣食之忧。

  怀素经禅之暇,颇好书法。在禅房,人们很少看到怀素在那里"用功",很少能够听到他的念佛声。而书堂寺后面的那口怀化井,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怀素在那里洗墨。这样的不务正业,终于无法为小寺院书堂寺所容。另外,他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宜于做一个诵经念佛的教徒。因而不久,怀素就离开了书堂寺,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。 回到家中,除了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之外,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法艺术中去。 练字需要几项最基本的开销。墨水不成问题,甚至于用毛笔蘸水练字也完全可以,难办的是纸张。唐代的纸价不能算太贵,但是,怀素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,加上怀素喜欢写草书,以他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的劲头,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怀素可以说是用了不少心机。首先,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,种上了大片芭蕉。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叶子大而宽,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。既可以放开手脚,任意挥洒,又可以反复书写。等到大片芭蕉长成之后,怀素就因此为自己的住处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斋号--"绿天庵"。传说怀素种植的芭蕉一共l万多株,也许是传闻吧。 怀素以芭蕉叶作为书写材料勤奋练字的故事广为流传,甚至成为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。现代著名油画、国画大师徐悲鸿、李可染都画过怀素书蕉图。怀素勤学精研;又用漆盘、漆板代纸,写至再三,盘板写穿,写坏了秃笔埋在一起,名为"笔冢"。

  怀素爱好书法,也好喝酒,且饮酒达到"一日九醉"的程度。20多岁的时候,怀素已经广与酒徒词客相交往,与他们终日畅饮于酒肆、客舍以及士人的华堂之上。至于酒钱,当然不用怀素发愁。唐代的酒价,有时很贵,如杜甫《伺压行赠毕曙》说:"街头酒价常苦贵,方外酒徒稀醉眠。速宜相就饮一斗,恰有三百青铜钱。" 但是,恐怕怀素不会受到酒价的影响。他的狂草书法在年轻之时就已经广为士人所知。依当时书法受世人重视的程度,随意挥洒便可以满足他饮酒的需要。东汉著名书法家师官宜写得一手好字,他很自负,去酒店饮酒,从不带酒钱,酒足饭饱之后,挥毫蘸墨在酒家的墙壁上写上一气,前来观看者要为他付酒钱。等酒钱够用,就把墨迹擦掉。请怀素挥洒的人无疑需要用好酒相待。

转载自:http://hi.baidu.com/%B9%F9%D7%D3%C1%BC%CA%E9%BB%AD/blog/item/b5fb038b9f8e2ef5503d920a.html

 
 
Copyright@2010-2011.All rights reserved.鲁ICP备10208591号-1